畢淑敏:旅行是一味藥,可以治愈生活的苦
2008年,一名55歲的中年女子歷時114天,行駛55284公里,成為中國大陸航海環(huán)游地球第一人,她就是畢淑敏。
沒有錯,就是我們熟知的那個作家——畢淑敏。
俗話說“讀萬卷書,行萬里路”,畢淑敏可以說是這句話最好的踐行者之一了。
如今,她已走過了全球80多個國家,足跡遍布七大洲,八大洋。
她說:
“旅行可以讓人以另一種方式開始新的生活,進行新的嘗試,讓你重新發(fā)現(xiàn)自己,也讓你不斷成長。”
旅行讓畢淑敏不斷成長,也讓她把真摯、溫暖的文字帶給了我們。
但從西藏隨軍醫(yī)生到心理咨詢師,再到知名作家,畢淑敏在人生的這場旅程中,并沒有那么順利。
不過好在旅行這味藥,治愈了生活的苦。
困境中磨礪
畢淑敏雖出生在新疆伊寧,但從小在北京生活長大的她根本無法適應(yīng)海拔五千多米的藏北高原。
作為藏北第一批女兵,面對極端的缺氧、物質(zhì)匱乏的狀況,讓16歲的她不知所措。
但冷靜下來后,她意識到,當下要做的就是接受現(xiàn)狀,盡快地適應(yīng)這里的環(huán)境。
“既來之,則安之”畢淑敏不停地安慰自己。
她知道:成長的道路不會一帆風順,就當是生活對自己的磨練。
其中一次行軍拉練,更是讓她終身難忘。在一年中最寒冷的天氣,每人負重60公斤,徒步行走一個月。
部隊幾乎每天晚上都要露營在冰雪之上,并且在行軍途中,地勢險惡,風雪天氣頻繁,陡峭的山路上,稍不留意就會滑下萬丈深淵。
連男戰(zhàn)士都叫苦不迭,對畢淑敏而言,更是一次極限的挑戰(zhàn)。
從凌晨三點,已經(jīng)連續(xù)行走12個小時,畢淑敏的帽子和眉毛被呼出的白氣凝結(jié)成冰。水壺里的水凍成了冰,嗓子又干又疼,如果吐一口肯定能吐出血來。
背上60公斤的負重更是讓她不堪重負,肩帶已勒入鎖骨,她實在不想再挪動一步“反正堅持不到目的地,還是死了算了”畢淑敏心里想。
處在崩潰的邊緣的她,站在懸崖邊上,想自此了結(jié)。
“一定要堅持下去”,在那一瞬間,她把自己從死亡線上拉了回來。
有時候,成長就是這樣悄無聲息。
在她不斷戰(zhàn)勝自己,走過生命中最嚴苛,最艱難的時光時,已不知不覺邁向了更高的臺階。
畢淑敏作為一名戰(zhàn)地醫(yī)生,挽救過很多生命,同時也目睹了身邊一個又一個年輕戰(zhàn)友的離開……
生死的無常,讓她多了份對大自然的敬畏和對生命的崇敬,她對生活有了更深的領(lǐng)悟,也能更清醒地面對生活。
她經(jīng)常鼓勵自己:
如果環(huán)境無法改變,就把生活中所有的磨難當做歷練,這會讓自己更快的成長;每個人都要學會在困境中慢慢成長,經(jīng)歷過考驗,才會更堅強。
勇于突破
在阿里11年的時光,她時刻經(jīng)受著命運的考驗。雪山塑造了畢淑敏頑強的性格,也給了她不斷成長的勇氣。
1980年,畢淑敏轉(zhuǎn)業(yè)回到北京,繼續(xù)救死扶傷的工作。
但那高山之巔,那個承載她全部青春的雪山是揮不去的過往,總會勾起她揪心的回憶。
突然,一個令她興奮地念頭冒出來:為何不把那些難忘的故事都寫下來?
自從產(chǎn)生這種想法,她會在晚上沒有病人的時候,伏在燈下。
在那高山之巔,曾經(jīng)刻骨銘心的經(jīng)歷,源源不斷的涌出,在她的筆下緩緩鋪開……
她白天工作,晚上還要寫字,辛苦可想而知,但她一直沒有放棄,不知熬過了多少不眠之夜
1987年,歷經(jīng)八年心血的《昆侖殤》終于出版,這本處女作,震驚了文壇。
一夜之間,大家認識了這個有著獨特人生經(jīng)歷的女性,卻不知,在她的背后,是日復一日的拼搏和曠日持久努力。
所有的的一夜成名,不過是厚積薄發(fā)的結(jié)果。
在這個世界上,沒有人想甘于平庸,但很少有人能持續(xù)不斷的努力,尋求自我成長。
畢淑敏做到了。
《昆侖殤》成功發(fā)表之后,她開啟了文學道路上的摸索和學習,開創(chuàng)了屬于她自己的成長之路。
之后,她的小說《預約死亡》《紅處方》也陸續(xù)發(fā)表,在社會上都引起了很大的反響,相應(yīng)的榮譽也接踵而至。
88年加入北京作家協(xié)會
89年加入中國作家協(xié)會
90年被評為一級作家職稱……
她的經(jīng)歷讓我想起了作家陳大力的一句話:
“我們羨慕別人人生開掛時,是否想過他們背后艱辛耕耘?
“我們哀嘆自己人生無奈時,是否想過自己付出又有幾多呢?”
成功的人,也不是天生就具有某種過人的能力
細究其因,你會發(fā)現(xiàn):往往成功的人,他們都敢于嘗試,敢于突破自己,都有不斷成長的能力。
不斷進取
在光環(huán)的籠罩下,畢淑敏并沒有迷失自己。
她沒有上過專業(yè)的學校,知道自己基礎(chǔ)知識薄弱,需要學習的東西很多,于是報了夜大的專業(yè)課程,她去上課的地方,需要下班后,穿越五條街才能到。
每天的她在工作和夜校之間來回奔波,即使這樣她從沒有耽誤過一節(jié)課。
她上課到底有多拼?
有一天傍晚,刮起了臺風,大雨如注。
因為當時沒有手機,她不確實老師當晚去不去,稍作猶豫,還是冒雨去了。
當時狂風暴雨,街上不見一個人影,拿的傘當然一點兒用也沒有。
當她渾身濕透,幾乎連滾帶爬地趕到學校時,看門的老人告訴他,除了她,老師和學生一個都沒有來。
她心里很沮喪,十分委屈,老人把她讓進屋里,對他說:
“你以后會有出息的,暴風雨是把大篩子,把那些膽小的,思前想后的人都篩下來了,留下的都是優(yōu)秀的?!?/p>
人生從沒有白走的路,每一步都算數(shù)。
你現(xiàn)在為夢想付出的努力,都會變成一束光,照亮前行的路。
畢淑敏始終有著自己前進的目標和方向,她知道自己的差距在哪,所以她更愿意付出努力,讓自己去成長。
40歲那年,她如愿拿到了北京師范大學研究生院中文系文學碩士學位,之后 又攻讀北師大心理學碩士和博士課程,成為國家注冊的心理咨詢師,開設(shè)了心理咨詢室,幫助人們解決心理問題的困擾。
她在求知的領(lǐng)域,不斷進取,一次次超越自己。
“無論荒漠多么可怕,仙人掌還是會開出鮮艷的花朵”
最終她戰(zhàn)勝了自己,在不斷的成長中成就了自己。
她的經(jīng)歷也讓我們明白了一個道理:
一生中,最不能放棄的就是學習;
一個人,最不能拒絕的是成長!
砥礪前行
成長力是一個人不斷成長的能量和動力,是一個人內(nèi)在原發(fā)的鞭策力。
畢淑敏在快50歲的年齡,果斷棄醫(yī)從文,全心地投入到寫作中去,此后,她一直筆耕不輟,寫下400多萬字,獲得獎項30余次。
她用細膩的筆觸,刻畫著一個個真實的情感故事,讓讀者在書中流連忘返;她充滿溫情,哲思和智慧的文字,讓許多人從中受益。
畢淑敏在文學這條路上從未停止過腳步,也不斷激發(fā)自己去探索未知的世界。在2016年,她更是拿出了半生的積蓄,乘“和平號”游輪去全球航海,繞地球一圈。
幷根據(jù)旅游的見聞,出版了《旅游是為了抵達內(nèi)心和遠方》《非洲三萬里》等著作。在前行的路上,她的腳步一直沒有停止,她不斷經(jīng)歷,也不斷成長……
“時光只要善用,都有價值,只要你緊緊把握光陰,努力學習,認真工作,都會是你一生頑強成長的軌跡…”
成長路上無捷徑,你為成長付出的每一份努力,都會在未來的某一刻,給你驚喜的饋贈。
雖然現(xiàn)在的疫情無法讓我們走出家門,那不妨拿起書,來一場心靈的旅程。
愿我們都可以找到心的方向,砥礪前行,不斷成長!
學員作者:冰靈